赞美教师的诗歌读过无数,他们说教师是红烛,照亮别人,耗尽自己;教师是春蚕,吐出银丝,无私奉献;教师是萤火虫,教师是太阳、是春风、是清泉……可是我想说我们真的没那么伟大,我们只是平常人,没有伟大和宏远的梦想,我只想做那“三寸土”,默默守护着柔嫩的种子,帮它吸收水分,争取阳光,把养分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它,等待他破土而出的那一刻。
每一粒种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种子埋进土里才能成活。土壤提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和养料:“三寸土”在做一件伟大的事:用努力和耐心赋予种子新的生命。但如果是土地紧紧的包裹着种子,只有养分却没有呼吸的空间,那种子一定不会发芽的。梦想成为“三寸土”的教师,我们能给予学生的只有——爱和自由。
在读到孙瑞雪写的《爱和自由》的时候,不是由于潮流或是炒作,而是思想的共鸣和吸引力,新的思想是新的火种,这是一本改变我们教师思想的书,同样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书。
“当给儿童自由时……”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,通览全书,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。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,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,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,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,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。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,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。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“爱和自由”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。同时,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。总体来讲,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,并总结出一些经验。“尊严和独立”: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。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,是自然赋予人类的,而不是孩子的父母。蒙氏极力想说明,如果你认识不到,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,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。而爱、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,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,是从“尊严和独立”生发出来的。如果不认识到这点,所谓的“爱和自由”就是技巧性的,伪善的,也是善变的。
仅仅“爱和自由”,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“尊严和独立”地发展,他需要责任,需要平等。不背负责任,很难谈到尊严;没有平等,独立也是不完全的。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,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,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。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,但不是施舍的,而是彼此尊重,相互平等,担负各自的责任。这样,人格才能健康发展,并走向成熟。
看完《爱和自由》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,以及怎么样去“教”。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,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,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。下面的这一条我就非常认同。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,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,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,这种东西是智力。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,然后“教”什么。但注意力不是感觉,更不是深入的感觉。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,他能够长久的沉思,他能够浪漫的联想,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,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,像诗一样。蒙特梭利说,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,她的杰出点就在于,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,老师就是那个钟声,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。
作为要做“三寸土”的教师,我们要充分认识种子的独特性,给予他们更多的爱。爱是忍耐,爱是慈祥,爱是不嫉妒,爱是不自夸,不张狂,不做无礼的事,不求己益,不动怒,不以不义为乐,只喜欢真理。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,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。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,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,同时,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,只有爱没有自由,孩子就会失去自我,只有自由没有爱,孩子便会冷漠。爱与自由同在,并加以引导和体恤,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,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必定会快乐、坚强、充满创造力和勇气。
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,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,早期越自由发展,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、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,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,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。
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,理解孩子,热爱孩子,让他们充满快乐,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,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。因为“儿童是成人之父,儿童是人类之父,儿童是文明之父”。